目 錄
1.世界審計組織環境審計工作組第16次會議綜述
姜海鷹 翟傳強
2.最高審計機關在維護財政政策長期可持續性領域的經驗與啟示
——基于48個國家最高審計機關的審計實踐
李越冬 崔振龍 等
3.審計“全覆蓋”的工作機制探析
付忠偉 黃翠竹 等
深化國有企業審計研究[兩篇]
4.拓展深化國有企業審計研究
青島市審計學會課題組
5.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審計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審計署成都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6.基于審計結果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適度規模研究
李婷婷 趙樹寬 戴志敏
7.中央預算執行審計與公共預算改革的關系研究
——基于1996年至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的內容分析
趙早早
8.國家審計機關能力提升視角下的審計干部培訓研究
楊明月
9.標準審計報告改進與投資者感知的審計人員責任
——一項實驗證據
張繼勛 賀 超 韓冬梅
10.媒體態度、投資者關注與審計意見
呂敏康 劉 拯
11.媒體負面報道、審計師變更與審計質量
周 蘭 耀友福
12.公共壓力與審計質量
——基于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視角的研究
吳偉榮 劉亞偉
13.非標準審計意見足以保護審計師嗎?
——基于證券執法的證據
譚洪濤 張 筱
14.內部控制與企業避稅行為
陳 駿 徐玉德
15.高等學校內部控制的基本范疇與框架建構
趙紅衛
世界審計組織環境審計工作組第16次會議綜述
姜海鷹 翟傳強
【摘要】 2014年9月29日至10月2日,世界審計組織環境審計工作組第16次會議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包括中國代表團在內,共有來自46個國家和地區的最高審計機關和5個國際組織的122名代表參加會議。本次會議通過全體會議、分組討論等多種方式,關注了環境審計的作用,環境評價,增強環境績效審計的質量、效果和影響,合作環境審計,對環境保護的市場工具的審計,可再生能源和能源節約審計以及應對氣候變化審計等主題,套開了各地區組織環境審計工作組會議并回顧討論了部分環境審計指南。
最高審計機關在維護財政政策長期可持續性領域的經驗與啟示
——基于48個國家最高審計機關的審計實踐
李越冬 崔振龍 等
【摘要】 最高審計機關在維護財政政策的長期可持續領域發揮作用,有助于改善財政政策績效,確保政府的透明和問責,以保障公民權利。本文對48個國家最高審計機關在維護財政政策可持續性領域所發揮的作用進行系統分析,發現最高審計機關拓展了在維護財政政策長期可持續性領域的權限和范圍,在維護財政長期可持續性領域采用了科學多樣的審計方法和審計方式,在維護財政可持續性領域積極與其他內外機構溝通和聯動等特點。結合我國國情,從中獲得對我國最高審計機關在維護財政政策長期可持續領域更好發揮作用的六方面啟示,即擴展對財政部門內部控制審計,規范財政管理控制和決策流程;構建政府性債務預警模型,規避財政風險;完善財政審計專項小組,實現財政安全審計預警;積極開展績效審計,提高財政審計質量;促進權責發生制國家財務報表的構建,提交國家財務報告審計結果;積極尋求與其他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和聯動,擴大信息披露范圍。
審計“全覆蓋”的工作機制探析
付忠偉 黃翠竹 等
【摘要】 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的審計"全覆蓋",是新時期審計工作的重大戰略目標和重要任務目標。落實這一目標的關鍵,就是要探索建立、創新完善實現審計"全覆蓋"的有效工作機制。本文將審計"全覆蓋"的實現機制分解為五大工作機制,即重點審計對象的橫向"全覆蓋"工作機制、審計主客體的縱向"全覆蓋"工作機制、審計權力監督的"全覆蓋"工作機制、大數據視角下的"全覆蓋"工作機制和審計的整體威懾性"全覆蓋"工作機制,并探討了審計監督新型工作機制中重點審計對象的"點、線、面"結合和"縱、橫、合"協調的"全覆蓋"具體路徑,以及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創新和審計整體功能的發揮,試圖創建全方位、寬領域、多維度、立體式的審計監督新體系,把審計監督全覆蓋真正落到實處。
拓展深化國有企業審計研究
青島市審計學會課題組
【摘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新方向。這將對國有企業審計提出新挑戰。本文從國有企業審計的地位入手,立足于我國國有企業審計的現狀,分析了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國有企業改革部署,指出國有企業審計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挑戰和需要作出的調整。在審計目標方面,應著眼于維護國資安全、促進深化改革、評價領導經濟責任、改進公司治理等四方面。在審計范圍和內容方面,應按照統分結合的思路進行拓展和深化,即在國企審計基本審計內容的基礎上,按照國有企業分層和分類改革的思想,重點探索國有資本運營企業、公益性企業、自然壟斷性企業、一般競爭性企業等國有企業的審計內容。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國有企業審計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
審計署成都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摘要】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決定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結合國有企業自身改革引發的變化,企業審計將面臨維護國有資產安全、保障決策部署落實、審計資源有限等挑戰。本文緊扣股權多元化這一改革線路,認為企業審計應從理論和操作層面厘清審計范圍和對象,將"推動改革、維護安全、促進發展"作為主要目標,以跟蹤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實、關注國有企業股權轉讓、揭示矛盾和風險、揭露和查處重大違法違規問題、促進完善治理結構為審計重點,通過創新監督方式、整合審計項目、開展分類分行業審計、加大跟蹤審計力度、強化計算機審計等措施創新企業審計方式方法,通過完善工作機構、不斷充實和培養專業人才、積極利用社會資源等進一步加強企業審計隊伍建設。
基于審計結果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適度規模研究
李婷婷 趙樹寬 戴志敏
【摘要】 目前,地方政府性債務適度規模研究成為地方政府性債務亟需解決的重點,然而國內通用的警戒線標準單一,難以適用不同地區較大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地方政府性債務的主要成因是地方經濟發展壓力較大,財力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債務監管機制不健全。影響債務規模的主要因素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收入、應付利息。以審計署對于C市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數據為樣本,運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到的結論是,政府性債務余額的增長率與財政收入的增長率呈正相關,與GDP增速呈負關,與債務利息增長率呈正相關。通過模型對C市地方政府新一期債務規模進行預測,發現預測的債務規模遠高于警戒線限定值。建議相關部門將債務規模的限定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制定債務的適度規模。
中央預算執行審計與公共預算改革的關系研究
——基于1996年至201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報的內容分析
趙早早
【摘要】 中央預算執行審計與公共預算之間是共生共存、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過去近20年間,一方面,公共預算改革帶動了中央預算執行審計從理論到實務的變革,中央預算執行審計的工作過程、內容與重點,也受制于公共預算制度的完善程度。另一方面,中央預算執行審計對公共預算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中央預算執行審計通過發現問題并給予恰當的政策建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央政府的預算過程、行為與結果。中央預算執行審計的不斷深化,既是公共預算改革的結果,也是推動改革深化的誘因。為構建現代財政管理制度和現代預算管理制度,下一步改革必須同時重視和加強中央預算執行審計,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推動中央預算執行績效審計和財務報告制度審計來完善決算審計制度。
國家審計機關能力提升視角下的審計干部培訓研究
楊明月
【摘要】 作為建設高素質審計干部隊伍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審計干部培訓對于促進國家審計機關能力提升和審計職業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文章首先梳理了國家審計機關能力建設的主要內容和目標;在此基礎上,對審計干部職業勝任力以及審計干部培訓工作提升的要求進行了論述;接著遵循學習活動的一般規律,對適應國家審計機關能力提升需要和審計干部需求的教學產品類型和功能作用進行了研究;最后針對目前的培訓工作現狀,從學科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師資培養和教材、教案建設、多種培訓方式的整體推進和系統應用、持續開發升級培訓成果、培訓機構自身的專業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培訓工作水平整體提升的路徑,以期為培訓工作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審計機關能力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標準審計報告改進與投資者感知的審計人員責任
——一項實驗證據
張繼勛 賀 超 韓冬梅
【摘要】 近期,國際審計與鑒證準則理事會發布了新制定的審計報告準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也提議修改審計準則,其中最主要的變化是在標準審計報告中增加披露重要審計事項。本文采用實驗研究方法,檢驗了增加披露重要審計事項的標準審計報告對投資者感知的審計人員責任的影響。研究發現,在審計之后發現重大錯報的情況下,標準審計報告中披露重要審計事項減輕了投資者感知的審計人員的責任;相對于標準審計報告中披露的重要審計事項與之后發現的重大錯報事項不一致情況,當兩者一致時,投資者感知的審計人員責任最低。本文對監管部門了解改進后審計報告可能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媒體態度、投資者關注與審計意見
呂敏康 劉 拯
【摘要】 互聯網的發展改變了市場利用信息的方式,重塑了審計師的信息環境和外部約束環境。新的信息環境和外部約束如何影響審計意見發表尚不明晰。本文運用2007~2012年A股上市公司數據,研究了投資者關注與審計意見發表概率之間的關系以及媒體態度對上述關系的影響。結果發現,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關注度越高,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越大,而媒體對上市公司的正面評價可以緩解上述現象。區分事務所規模后發現,單純的投資者關注未顯著影響"十大"的"非標準"意見發表概率,而顯著提高了非"十大"的"非標準"意見發表概率,其可能原因是:雖然"十大"和非"十大"的審計師都觀察到了投資者關注風險,但"十大"的審計師利用媒體報道或其他措施降低風險的能力較強,依據內在判斷發表審計意見的信心較強。本文研究不僅豐富了審計意見領域的文獻,更在于其揭示了信息環境和信息利用方式改變所帶來的審計判斷過程變化。
媒體負面報道、審計師變更與審計質量
周 蘭 耀友福
【摘要】 本文基于新聞傳播學的"議程設置"理論,并融合心理學的"鋪墊效果"及"框架"理論為分析構架,以2008—2012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可操控性應計利潤和會計穩健性作為審計質量衡量指標,研究媒體負面報道對審計質量的作用機制以及媒體負面報道對審計師變更的審計質量影響。研究表明:媒體負面報道與審計質量呈正相關。進一步地,審計師變更對審計質量的作用并不顯著,但媒體負面報道的鋪墊效應及框架設置對審計師變更的審計質量具有明顯改善效果,且這種作用在審計師升級變更的審計質量方面更強。這一結論為加強新聞媒體在資本市場中的審計監管提供了建設性的指導意義。
公共壓力與審計質量
——基于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視角的研究
吳偉榮 劉亞偉
【摘要】 公共壓力對企業經濟活動會產生重要影響,因而可能對審計質量產生影響。利用2009—2013年上市公司數據,研究了公共壓力對審計質量的影響及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對這一影響的調節作用。研究表明,媒體監督與審計質量正相關,法律監管與審計質量的關系不顯著,政府監管與審計質量正相關。進一步分析表明,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在公共壓力影響審計質量中起到了正向調節作用,但在特殊普通合伙制中強于有限責任制,在沒有內部培訓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中強于有內部培訓資質的會計師事務所。研究結果擴充了審計質量影響因素與公共壓力經濟后果文獻,對完善媒體監督機制和加強政府監管也具有借鑒價值。
非標準審計意見足以保護審計師嗎?
——基于證券執法的證據
譚洪濤 張 筱
【摘要】 本文以2001—2012年93家因虛假陳述被證監會懲戒的公司和39家審計師被同時懲戒的公司為研究樣本,采用Bivariate probit和兩階段最小二乘法模型對審計意見和審計師懲戒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驗證。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審計師出具非標意見反而越易受到懲戒,且懲戒程度也越高的悖論,這與我們的預期不符。而進一步研究發現,這是由于審計意見變通所導致。監管部門有效發現了審計意見變通行為,因此審計師僅出具非標意見不足以保護自身,只有有效披露公司的重大錯報,出具正確恰當的審計意見才可以遠離懲戒。本文的研究對于正確認識審計師懲戒有著重要的啟示,同時為監管機構出臺更加有效的審計監管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鑒。
內部控制與企業避稅行為
陳 駿 徐玉德
【摘要】 企業避稅為股東增加價值的同時也增加了違反稅收法規的風險,本文從企業合規目標的視角,檢驗了內部控制對企業避稅行為的影響。本文以2007年至2012年滬深證券交易所的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實證研究發現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有效抑制企業激進的避稅行為;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稅收征管執法更嚴格的環境中,內部控制對企業激進避稅行為的約束效應更強。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能有助于企業合規目標的實現,減少企業因激進避稅而增加的違規風險,并保護投資者利益。本文的研究結果為全面理解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經濟后果提供了增量的經驗證據,也豐富了公司治理機制對企業避稅行為影響的研究文獻。
高等學校內部控制的基本范疇與框架建構
趙紅衛
【摘要】 內部控制是現代組織的重要特征,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拉開了高等學校建構內部控制的序幕。但當前對高校內部控制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指導實施的范疇邊界和框架基礎,亟待從理論上探究其基本范疇,從實踐上建構其框架體系。內部控制是高等學?,F代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高等學校內部控制可劃分為內部控制觀念、內部控制活動、內部控制體制、內部控制機制等四個基本范疇,在這一范疇觀基礎上,建構以內部控制觀念為核心,以內部控制信息化為保障,適切我國高等學校特色的內部控制框架體系,從而推動高等學校內部控制工作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