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1.審計本質:審計定義與審計定位
董大勝
2.基于國家治理新動向的國家審計若干思考
宋 常 黃文炳
3.地方領導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討
——框架構建及案例運用
張宏亮 劉長翠 曹麗娟
大型審計項目組織方式研究[兩篇]
4.甘肅省大型審計項目組織方式創新實踐與改進研究
甘肅省審計學會課題組
5.大型審計項目組織方式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思路
審計署蘭州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6.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審計研究
審計署濟南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7.審計業務全過程廉政風險防控機制研究
羅朝芳
8.審計結果公告的公民參與策略研究
劉 靜
9.國家審計推動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路徑
唐大鵬 李鑫瑤等
10.審計如何破解政策落實結構性困境
——基于三個支農政策項目資金審計案例的分析
陳平澤 方寶璋
11.第四屆審計理論創新發展論壇綜述
柳光強 嚴麗娜
12.媒體監督能影響基金會績效嗎?
——來自我國的初步經驗證據
李 晗 張立民 湯 勝
13.會計—稅收差異能夠影響審計收費嗎?
——基于盈余管理與稅收規避的視角
譚 青 鮑樹琛
14.審核參與、知識溢出與IPO審計市場份額
胡旭陽
15.內部人交易與持續經營審計意見
——來自財務困境類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周冬華 康 華 趙玉潔
16.我國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質量復核問題研究
齊 飛
審計本質:審計定義與審計定位
董大勝
【摘要】 審計本質是審計基本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劉家義審計長在中國審計學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要著眼系統本源,加強對國家審計本質和規律的研究。對審計本質的認識是綱,綱舉才能目張。"因此,深化審計本質研究,是當前審計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正如劉家義審計長所指出的,"一直以來,我們對審計本質有多種認識。"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沒有區別審計定義與審計定位,在強調一方的同時忽視了另一方,或者把兩者混淆。
基于國家治理新動向的國家審計若干思考
宋 常 黃文炳
【摘要】 國家審計是為滿足國家治理的客觀需要而產生和 發展的,是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國家治 理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國家治理的目標決定了國家審 計的發展方向,國家治理的模式決定了國家審計的制度形 態。當前,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協同推進與依法治國戰略的全面實施,我國國家治理諸多領 域得到新發展,對國家審計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在深入分 析當前國家治理中全面、法治、改革、高質效、反腐、民本、高科技等七個新動向的基礎上,結合黨的十八屆四中 全會決定和《國務院關于加強審計工作的意見》對審計工 作的重大部署,深入探討并提出強化政策執行跟蹤審計、依法審計、績效審計、反腐審計、民生審計等方面的建議,以便國家審計適應國家治理新動向,更好地發揮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地方領導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探討——框架構建及案例運用
張宏亮 劉長翠 曹麗娟
【摘要】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但如何具體運用于審計實踐中,尚需探索。本文從可操作性角度,提出對地方領導人的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宜采用拓展資源環境審計與經濟責任審計的實施模式。這一模式要求建立反映地方領導人資源環境管理責任的指標體系,此指標體系采用主指標與副指標相結合的方式,包含12項具體反映資源管理責任的指標。在明確界定各指標的審計范圍與口徑的基礎上,可以采用層次分析法建立各指標的權重,實現對地方領導人任期內資源環境責任的審計評價。通過案例研究表明,這種審計模式具有較強的可行性,能夠實現對地方領導人任期資源環境責任履行過程及結果的審計監督。
甘肅省大型審計項目組織方式創新實踐與改進研究
甘肅省審計學會課題組
【摘要】 當前,隨著黨和政府對國家審計要求的提高和社會公眾對國家審計的期望日益增強,國家審計介入國家治理的程度加深,大型審計或審計調查項目逐步呈現出常態化的趨勢,對審計組織管理工作帶來了挑戰,傳統的審計組織方式已不適應現代審計形勢發展的要求。本文總結了近年來甘肅省大型審計項目組織方式的創新實踐,探索了扁平化管理、矩陣型組織、強化組織領導、創新審計組的組織方式以及審計外包,并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立大型審計項目省級人財物統一管理制度、指揮控制管理中心、審計組組長(主審)庫制度、引入外部力量參與機制等改進設想。
大型審計項目組織方式的實踐經驗和創新思路
審計署蘭州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摘要】 大型審計項目具有規模大、站位高、管理復雜等特點,將驅動審計組織方式不斷變革。本文在總結大型審計項目主要特點,分析大型審計項目實踐和面臨主要困難的基礎上,嘗試以矩陣式審計項目組織方式為"框",結合新形勢、新任務,增加數據支撐、質量流程管控和專業"團隊"等要素,力求審計項目組織結構更具扁平化、彈性化和網絡化。進而提出以實現審計核心目標為中心、以提高審計效率為基準、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質量控制為側重點的審計項目組織方式設計原則,抽象出矩陣嵌套型組織結構,即依托矩陣型的網狀組織模式,疊加垂直和橫向層次結構聯系,嵌入多個項目型單元結構,使審計項目組織管理更富有彈性和效率。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國有企業審計研究
審計署濟南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摘要】 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存在防范國有資產流失風險、維護國有股東權益、評價國有企業非經濟性發展績效等問題。當前國有企業審計內容和多維審計目標主要通過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實現,離審計監督全覆蓋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深化國有企業審計,應該重點評價國企改革政策措施的完善程度和實施效果、國有企業實現功能性和政策性發展目標的績效、國資委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責和企業領導人員履行經濟責任的績效;應該堅持以經濟責任審計為主體審計類型,圍繞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和企業重大經濟決策精選審計內容,同時以審計調查和審計質量核查等審計形式分擔國有企業審計的宏觀審計目標;應該暢通審計成果的各種利用渠道。
審計業務全過程廉政風險防控機制研究
羅朝芳
【摘要】 審計監督權力行使依賴于審計業務運行過程,它應始終成為審計機關廉政風險防控的龍頭和重心。在深入分析審計業務廉政風險防控機制建設現狀特別是"識別—防控—保障—修正"循環模式的審計業務防控管理方法、"兩條主線"和"兩套管理框架"并行的審計業務防控方法等主要創新做法及取得成效的基礎上,指出審計業務全過程廉政風險防控機制構建中審計自由裁量權風險防控的復雜性、思想道德風險防控的有效性等難點問題及風險征兆,據此提出通過構建科學制度和運用多種方法手段,引入預警機制,進一步構筑審計業務全過程無縫透明、科學有效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路徑。
審計結果公告的公民參與策略研究
劉 靜
【摘要】 審計結果公告制度的確立表明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公告的實施為打破傳統自上而下的監督模式提供了信息條件,為構建新的監督模式打下了基礎。能否有效地把審計監督與社會輿論監督結合起來,促進依法行政和政務公開,發揮出自下而上的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不僅取決于公告制度本身,還取決于公民參與的意識和程度。本文運用公民參與理論,在對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初步構建我國審計結果公告的公民參與策略,并按公民參與的目的將審計結果公告的公民參與策略設計為實施決策參與策略和問題跟蹤參與策略兩類,希望通過二者的結合最終促使政府及公共部門提高服務水平,從根本上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政府良治。
國家審計推動完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路徑
唐大鵬 李鑫瑤等
【摘要】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要求我國公共部門搭建相關理論構架,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與協調機制。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強調以制度為治理基礎的依法治國理念。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重點從理論上探討了國家審計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內在關聯,進一步論證了內部控制對于"新常態"模式下我國政府權力運行的制衡與約束作用,以及國家審計在推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立健全過程中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研究認為國家審計必將成為權力運行內部控制構建的主要外部推動因素之一,并在單位層面組織機構優化、業務層面流程風險管控和評價監督信息公開等方面,對內部控制體系持續完善提出具體的優化方案和可行性分析。
審計如何破解政策落實結構性困境——基于三個支農政策項目資金審計案例的分析
陳平澤 方寶璋
【摘要】 對審計署開展的三個支農政策項目資金審計案例分析顯示,我國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政策措施制定"條塊分割"和政策措施執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結構性困境問題,其原因在于政策價值與目標多元化下的部門利益嵌入和信息不對稱、層級利益的非一致性。國家審計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其力量的加入能將政策落實的閉環系統升級成一個高階次、多重反饋、開放性的系統。審計機關要破解政策落實的結構性困境,需要實施高位推動、大數據分析、大項目審計,著眼政策制度頂層設計,破解部門間信息"孤島現象",從國家整體利益角度全面審查政策落實情況,并創新審計結果應用方式,推動政策體制改革。
第四屆審計理論創新發展論壇綜述
柳光強 嚴麗娜
【摘要】 2014年11月15日,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政府審計研究中心主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承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論壇》編輯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政府會計研究所協辦的第四屆審計理論創新發展論壇在武漢成功召開。本次論壇共收到學術論文70余篇,報告論文28篇。論文主題涉及審計理論創新研究、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注冊會計師審計、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等方面。來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余名專家學者和博士研究生圍繞上述主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交流。此次論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議題:審計理論創新研究、國家審計與國家治理、注冊會計師審計和內部控制與內部審計。
媒體監督能影響基金會績效嗎?——來自我國的初步經驗證據
李 晗 張立民 湯 勝
【摘要】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金會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理論界和實務界對其治理機制的關注度不高,規范研究較少,實證研究尤為匱乏。該研究以我國全國性基金會為樣本,對媒體監督與基金會績效之間的關聯進行研究。實證研究發現,受到媒體負面報道后,基金會籌資績效受到負面影響,捐贈收入顯著下降。受到媒體負面報道后,基金會將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向公益活動,業務活動成本率顯著提高。進一步測試發現,相對于聲譽低的基金會,聲譽高的基金會績效變化受到媒體負面報道的影響更大。該研究驗證了媒體監督在我國基金會中能夠有效發揮治理效應,從而引導資源有效配置,緩解委托代理問題。
會計—稅收差異能夠影響審計收費嗎?——基于盈余管理與稅收規避的視角
譚 青 鮑樹琛
【摘要】 會計—稅收差異是一個蘊含豐富信息的財務指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企業盈余管理和稅收規避風險。以2010—2012年度中國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進行研究發現,審計費用與會計—稅收差異呈正相關關系;進一步研究發現,審計費用與小額會計—稅收差異的關系變得不顯著,審計費用與大額會計—稅收差異仍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同時,大額正向與大額負向會計—稅收差異均表現出更高的審計風險,這說明審計師在制定收費政策時考慮了會計—稅收差異信息。最后,為了解釋這種相關性產生的原因,發現相對于企業稅收規避,審計師更加關注會計—稅收差異包含的盈余管理信息。
審核參與、知識溢出與IPO審計市場份額
胡旭陽
【摘要】 審計師參與新股發行審核是核準制下我國IPO市場監管的重要特色,本文嘗試分析審計師參與新股發行審核影響IPO審計市場競爭的機理。理論分析表明,往屆委員在發行審核中積累的隱性知識對要上市企業了解監管部門的審核規則,進而指導上市準備工作具有重要價值,這種知識溢出效應使曾擔任發審委委員的合伙人成為會計師事務所在IPO審計市場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內部資源;而實證分析結果支持知識溢出效應:IPO審計市場份額與會計師事務所中曾擔任往屆發審委委員的人數顯著正相關,而在控制往屆委員人數的情況下是否有合伙人擔任本屆發審委委員對IPO審計市場份額沒有顯著影響。
內部人交易與持續經營審計意見——來自財務困境類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
周冬華 康 華 趙玉潔
【摘要】 股改完成后內部人交易日益常態化,內部人交易受到監管層和市場各方的關注。為了降低事后被查處的可能性,發生內部人交易的財務困境類上市公司可能會要求審計師簽發更好的審計意見?;?span style="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2007至2013年上市公司內部人交易數據,研究發現:財務困境類上市公司內部人交易與持續經營審計意見顯著負相關;審計師對上市公司經濟依賴的程度越高,內部人賣出交易與持續經營審計意見負相關關系越顯著。更進一步地,內部人交易與持續經營審計意見負相關的關系主要體現在股權制衡度較低、分析師跟進數量較少以及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較低的上市公司,表明上述公司治理機制有效地遏制了財務困境類上市公司發生內部人交易后脅迫審計師簽發干凈審計報告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