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1.當代國際政府審計的分期、特征與挑戰 周維培
2. 雙重身份視角下的PPP政府審計問題研究 王經綾 閆嘉韜
3.政府審計對CPA審計效率提升有傳導效應嗎?
——基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審計的經驗數據 許漢友 徐 香 朱鵬媛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專題[兩篇]
4. 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 加強審計理論創新
——第七屆審計理論創新發展論壇綜述 劉玉玉 唐嘉尉
5.市縣審計機關發展研究研討會綜述 王志偉
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管理研究專題[三篇]
6.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管理研究 審計署昆明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7.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管理體系研究 上海審計學會課題組
8. 審計機關購買社會審計服務的風險及防范 湖南省審計學會課題組
9.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務模型初構
——基于紹興市的試點探索 潘旺明 丁美玲 等
10.上市公司被處罰會牽連未受罰審計師嗎? 錢愛民 朱大鵬 郁 智
11.能力不足還是獨立性缺失
——基于污點審計師審計質量的實證檢驗 謝獲寶 劉芬芬 惠麗麗
11.行業環境、審計意見與債務成本 劉文歡 陳璐瑤 蔡閆東
13. 慈善捐贈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基于慈善捐贈利己動機視角的實證分析 王 娟 潘秀麗
14.企業信用評級與審計收費 林晚發 敖小波
15.審計質量對股票非系統性風險的抑制效應研究 張宏亮 王法錦 王靖宇
16.上市公司未決訴訟、法律環境與審計報告時滯 劉 慧 張俊瑞 孫嘉楠
17.管理層能力、內部控制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楊旭東 彭晨宸 姚愛琳
摘 要
當代國際政府審計的分期、 特征與挑戰
周維培
【摘 要】 當代國際政府審計勃興于二戰之后,大致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45~1960年,主要特征是保障政府審計的獨立性逐步進入法律層面, 以合規審計、 財務審計為主要工作形式, 世界審計組織成立并形成了穩定的管理模式。 第二階段是1960~1990年, 主要成就有世界審計組織的成員規模不斷壯大,審計在民主法治重點監督功能受到各方重視,政府審計的原則、范圍、種類和方法等研究成果得到廣泛認同和遵循。 第三階段是1990年至今, 政府審計理論框架與實務指南基本形成, 世界審計組織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審計憲法地位確立、 進入國家治理體系、 三足鼎立的審計類型、 各具特色的審計體制、構建政府審計準則體系、 世界審計組織發揮引領作用是當代國際政府審計的主要特征。 當代國際政府審計面臨著發展不平衡、 審計獨立性仍需加強、 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等重大挑戰。
雙重身份視角下的 PPP政府審計問題研究
王經綾 閆嘉韜
【摘 要】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中,政府擁有“出資人”與“公共事務管理者”兩種邊界模糊的身份, 造成政府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實質性不平等, 從而導致審計機關難以準確判斷政府是否對項目擁有實際控制權,并陷入“審計困境”。清晰界定 PPP模式中的政府身份是解決此問題的根本性手段。政府“雙重身份”的界定應以“資本合作”為界, “資本合作”范疇內的政府與其他參與者是平等關系,審計核心是對資本的審查, 要盡量降低行政干預, 建立以完善 PPP項目公司內部審計的規制體系為主、 政府的外部監管審計為輔的 PPP審計模式; “資本合作”范疇外的政府是公共事務管理者, 審計重點要加強政府債務風險審計、 公共利益維護的審計以及對 “財政承受能力” “物有所值” 評價報告的審計。
政府審計對 C PA 審計效率提升有傳導效應嗎?
——基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審計的經驗數據
許漢友 徐 香 朱鵬媛
【摘 要】 隨著國家審計管理體制改革的進行, 政府審計在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監督作用, 它是否會影響 CPA審計也是當前審計研究的重要話題。審計效率是判斷審計工作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 本文利用2016年審計署公布的審計公告對象,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檢驗國有控股上市公司 CPA審計效率以及政府審計對其 CPA審計效率的影響。為避免研究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運用雙重差分模型(DID)進行了配對檢驗。通過本文的研究發現,接受政府審計之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 CPA審計效率明顯提高,這充分表明政府審計對提升 CPA審計效率具有傳導效應。 本文的研究結論表明, 政府審計與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協同審計能激發審計效率的提升, 從而為審計全覆蓋的實現提供了有力的支撐證據。
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管理研究
審計署昆明特派辦理論研究會課題組
【摘 要】 在審計實踐中,除了審計結論不恰當會形成審計風險外,還有很多因素可能對審計機關的聲譽、形象產生損害,產生不良后果,需要從是否影響審計職能和作用發揮的角度來分析、識別審計風險,進行綜合管理。審計機關審計風險可分為政策法律風險、專業能力風險、職業道德風險、審計項目管理風險。針對實踐中存在的依法審計不嚴、專業能力不足、未秉持良好的職業道德、審計項目管理不到位產生的審計風險,提出的具體對策包括:加強審計法治建設, 明確審計的權力邊界, 約束審計行為; 建立完善的審計職業培訓制度, 加大現代技術方法的運用推廣; 加強廉政建設, 改進考核辦法; 加強審計計劃管理和審計現場的控制,優化審計流程等。
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管理體系研究*
上海審計學會課題組
【摘 要】 審計機關如何緊緊圍繞新時代新任務新要求履行好審計監督職責,特別是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對審計機關風險管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本文結合工作實際,認為審計風險主要有五大類:審計獨立性風險、審計質量風險、審計公開風險、審計保密風險、審計廉政風險,通過識別這五類審計風險的表現形式,分析各類風險形成的外部環境因素和審計機關審計人員自身因素, 提出審計風險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 覆蓋審計機關所有部門和崗位,需要全體人員參與,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管理, 通過建立風險識別與評估機制、風險防控機制、信息與溝通機制、 監督和責任追究機制、 支持與保障機制, 構建審計機關審計風險管理體系, 從而提高審計機關履職能力。
審計機關購買社會審計服務的風險及防范*
湖南省審計學會課題組
【摘 要】 隨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審計機關購買社會審計服務也日益增加并呈現常態化趨勢。審計機關通過購買社會審計服務,整合了多方審計力量,提高了審計效率,更好地發揮了國家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從風險防范的角度,對購買社會審計服務的現狀、存在的風險及其成因,以及風險防范機制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購買服務全流程的控制能力、對社會審計組織實行“業務指導+持續監督” 、 多元化手段并行實施防范社會審計組織的道德風險、 建立制度規范購買行為與實施信息公開雙重機制等方面,探討了審計機關購買社會審計服務的風險防范途徑, 以期為審計實踐提供參考。
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務模型初構
——基于紹興市的試點探索
潘旺明 丁美玲 等
【摘 要】 建立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是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制度創新。本文在總結浙江省紹興市四年多來試點經驗的基礎上, 立足于審計實踐操作層面, 重在探討基層審計機關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總體思路與框架, 探索領導干部土地資源、 水資源、 林業資源等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內容與方法, 嘗試構建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實務模型, 并針對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中審計取證、審計標準選擇、審計評價等方面的困難,從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基礎建設、建立審計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高層次多部門協調機制、 加強新技術在審計中的應用、 完善第三方支持協作機制等提出對策建議, 以期為進一步推進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提供有益借鑒。
上市公司被處罰會牽連未受罰審計師嗎?*
錢愛民 朱大鵬 郁 智
【摘 要】 本文以2007~2015年我國 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上市公司被監管機構處罰對未受罰審計師的溢出效應。實證結果顯示,上市公司受罰會牽連公司未受罰審計師的個人聲譽,導致“牽連”審計師后續審計收費更低。當后續客戶是國有上市公司時, 上述溢出效應更加顯著。 進一步分析發現, “牽連” 審計師在違規上市公司違規年度所審其他上市公司的審計質量與非“牽連”審計師相比無顯著差異。但“牽連”審計師后續所審上市公司更有可能被監管機構處罰。 上述研究結果不僅豐富了監管機構違規處罰經濟后果的研究, 也為政府機構今后進一步完善監管政策提供了有利參考。
能力不足還是獨立性缺失*
——基于污點審計師審計質量的實證檢驗
謝獲寶 劉芬芬 惠麗麗
【摘 要】 本文以2001~2016年被證監會行政處罰的注冊會計師為研究對象, 采用操控性應計度量審計質量,比較行政處罰前后污點審計師不同客戶審計質量變化的情況, 以此來研究審計質量較差是因為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不足還是獨立性缺失。實證發現,在行政處罰后,大客戶的審計質量相對于小客戶提高更多;并且在受罰后, 大客戶并沒有表現出更換審計師的傾向, 而是粘附于原有的審計師。 在剔除了非標準審計意見公司、審計師變更事務所的樣本后,上述結論仍然成立。以上證據綜合表明,受罰審計師在受罰前審計質量較差更多是源于獨立性的缺失, 而不是專業勝任能力不足。 對事務所層面及審計師行業專長方面的分析得到了同樣的結論。 該結論加深了對審計師行為的理解, 拓展了對審計失敗原因的認識。
行業環境、審計意見與債務成本*
劉文歡 陳璐瑤 蔡閆東
【摘 要】 審計在債務契約中的作用往往依賴于審計發揮作用的宏觀環境, 作為環境因素的企業行業狀況可能會影響審計在債務契約中作用的發揮。 不同的行業環境, 會給企業帶來不同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也會給作為債權人的銀行等金融機構帶來不同的信貸風險。 本文以2006~2015年滬深兩市 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 旨在考察行業環境、 審計意見對上市公司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 深入探究基于行業環境的差異, 審計意見在企業債務融資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程度是否會有差別。 研究發現, 在資源豐度較低、復雜性較高的行業中, 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其債務成本顯著上升, 即在這類行業環境中, 非標準審計意見的警示作用會更強, 銀行等金融機構要求的債務成本更高。
慈善捐贈對審計意見的影響*
——基于慈善捐贈利己動機視角的實證分析
王 娟 潘秀麗
【摘 要】 慈善捐贈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形式,用以幫助其獲取聲譽,推動構建或維持良好的政商關系。研究以2008~2016年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運用“印象管理”理論,考察了慈善捐贈對審計師出具審計意見的影響。研究發現,公司慈善捐贈水平和慈善捐贈傾向越高,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越低。進一步的檢驗表明, 相較于盈余管理程度較低的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程度較高的上市公司更有動機通過慈善捐贈降低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出具的概率; 相較于前一年盈利的上市公司, 前一年虧損的上市公司更有動機通過慈善捐贈影響審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概率。 該研究豐富了審計意見影響因素的相關文獻, 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司慈善捐贈行為的動機。
企業信用評級與審計收費 *
林晚發 敖小波
【摘 要】 信用評級機構與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市場中的兩個信息中介, 它們之間的行為可能存在一定的互補性。 本文利用2008~2014年上市公司發債數據, 研究企業信用評級對審計收費的影響。 研究結果表明,發債主體信用評級越高,審計收費越低。另外,信用評級調整也包含額外的信息,即信用評級向下調整,暗示著一個負向信號,審計師面臨的審計風險增大,從而要求較高的審計收費。通過機制檢驗發現,信用評級能夠降低企業訴訟風險進而降低審計費用。 本文的研究進一步表明, 如果企業為民營企業, 且采用外資背景的評級機構評級時, 信用評級對審計收費的降低效應更強。 本文的研究結論拓展了審計收費的影響因素研究, 同時也對信用評級是否有效的爭論提供了相應的證據。
審計質量對股票非系統性風險的抑制效應研究
張宏亮 王法錦 王靖宇
【摘 要】 審計質量具有重要的經濟后果, 探索其在股票非系統性風險抑制方面的功能, 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重要的政策含義。本文以可操縱性應計和財務重述作為審計質量的替代變量,使用2009~2015年中國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進行回歸, 發現審計質量較高公司的股票非系統性風險更小, 考慮到內生性的影響, 采用滯后變量法和工具變量法重新進行回歸,結果仍然顯著;通過更新指標、替換變量進行穩定性測試,結論不變。進一步分析發現, 相對于市場競爭類企業, 特定功能類企業外部審計質量的風險抑制作用更強; 相對于強法律保護地區,弱法律保護地區企業的外部審計質量的風險抑制作用更強。 研究結論為審計師在資本市場中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為從企業層面尋找非系統風險抑制工具提供了重要依據。
上市公司未決訴訟、 法律環境與審計報告時滯
劉 慧 張俊瑞 孫嘉楠
【摘 要】 基于我國 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011~2016年的數據,探究了上市公司未決訴訟對審計報告時滯的影響,并檢驗了法律環境的調節作用。研究顯示,未決訴訟對審計報告時滯的正向影響是顯著的;區分公司所在地的法律環境后, 發現僅在高法治水平地區, 上市公司未決訴訟與審計報告時滯之間的正向關系顯著成立。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延長審計報告時滯的未決訴訟風險主要來自于被告方;按訴訟類型來看,主要是經濟類訴訟使得審計報告時滯延長。 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了解上市公司未決訴訟對審計投入的影響, 而且有助于論證國家積極推進各個地區法律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管理層能力、 內部控制與企業可持續發展
楊旭東 彭晨宸 姚愛琳
【摘 要】 可持續發展能力對企業至關重要,內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經濟后果,研究內部控制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重要的實踐意義。 以范霍恩可持續增長模型為基礎構建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 以迪博內部控制指數作為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的替代變量,以2012~2016年中國 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內部控制質量的提高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較強的管理層能力能夠強化內部控制質量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 進一步根據企業產權性質進行的分組研究發現, 管理層能力對內部控制與可持續發展的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民營企業當中。 本文結論擴展了企業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的研究, 對企業內部控制的實施和評價有一定的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