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容置疑,國家審計成長所依賴的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所承載的社會期望值愈來愈高,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愈來愈重。挑戰與機遇并存。如何迎接挑戰,抓住機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創新是關鍵!
一、科學發展是國家審計創新發展的基點和目標
國家審計需要在不斷的創新中獲得發展,但非唯創新而創新。離開了科學指引,創新則失去實質意義,并成為發展的阻力。
科學發展,最樸素的涵義就是探索和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生長規律,無論自然與人類。規律各異,互補共生,才塑造了大千萬象,衡平和諧!生命延續!“和宜生物,同則不繼”。 創新本身就是一個因循規律,探求規律,從而實現新的和諧升華的過程。
對于國家審計而言,科學發展意味著:一是遵循和研究國家審計自身發展的規律。認清國家審計的本質,本質不同于作用。正確定位國家審計,不錯位。國家審計是依照憲法賦予的權力,對相關行使公權力主體的一定行為進行獨立權威的監督。二是尊重和研究與其相關的外部各組織的發展規律。國家審計需要尊重其他組織的地位,不越位;三是辨清和把握國家與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規律。國家審計要通過自己的行為,促進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只有把握自身規律與相關外部要素規律,才能創造新的和諧,實現更大發展??茖W發展既是國家審計創新的基點,又是國家審計創新的目標,由此保持國家審計永續的生命活力
二、影響國家審計創新的基本因素分析
對于組織而言,創新是知識的能動反映,是對傳統和習慣的一種突破和擴展。因此,主體所具有的素質決定了創新的程度,而創新程度決定了組織的盛衰。
(一)審計文化決定國家審計創新的有效性
國家審計文化對創新的影響:一是國家審計所具有的價值理念決定了創新的有效性。價值理念是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所追求目標和實現途徑重要性的基本看法。一個組織其所做出的各種決策,采取行動的方法和方式,都將受到組織所具有的價值理念潛移默化的束縛和影響,也都是組織所具有的價值理念的外在表現。只有科學的價值理念,才能牽引國家審計在紛繁復雜的審計環境中準確把握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做,創新才具有實質意義。也只有價值理念符合新的實際要求,才能指導國家審計制度的不斷創新。二是國家審計所形成的工作氛圍決定國家審計創新的有效性。一個富有創新的組織,必須有寬容和冒險精神,允許多樣性的意見,允許形似不切實際的想法,不過分強調目的性和專一性,勇于接受風險。唯此,才能激勵創新,才能使創新在不斷的實踐中獲得滿意的結局。
(二)領導者們的能力?賦決定了國家審計創新的可能性
創新是組織發展的原動力,而領導者們的能力?賦決定組織是否能夠創新,影響著組織的績效。如果領導者們有良好的價值理念與道德觀,虛懷若谷,善于激發和鼓舞組織成員的動機,提升組織成員的思想,并有能力辨別創新的未來意義,那么,組織就會形成尊重、接納、友善、支持成長和學習的和諧環境,創新則成為組織的成長函數。反之,如果領導者們價值觀與道德觀均處于低層次,并以自我為中心形成非團體的利益關系群體,與下屬關系為交易型,不能容忍創新思維或缺乏能力辨別創新的未來意義,則組織難以形成有效的創新。
(三)審計人員的素質與思維導向決定國家審計創新的可行性
創新是知識的運用過程。因此,審計人員的知識儲備程度決定了國家審計創新的可行與否。一個知識雜而博,博而專,并具有責任感和高度敏感力、洞察力、分析力、判斷力、理解力之人,才能真正實現與環境變化的互動,發現規律,探究規律,并提出新而有效的構想與建議,實現創新。
創新的實施需要創新的思維。審計人員的習慣思維多是執行命令的行政式,缺乏逆向思維、多向思維、側向思維和聯想思維,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國家審計的創新。
三、國家審計創新發展的若干建議
(一)國家審計價值理念的重新定位
國家審計應樹立建設性審計價值理念,其核心為“透明、責任、效能、發展”。即以效能和發展為依托審視審計對象并提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意見,使其在法定的框架內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合理利用資源,實現價值最大化,促進其加強責任感和提高行為的透明度,從而使審計成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因素。惟有在建設性審計價值理念的引導下,創新才能實現國家審計與被審計單位的雙贏發展。
(二)國家審計法定職能范圍的拓展與委托需求的滿足
隨著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原有的審計對象、審計領域等均發生了變化。國家審計的傳統法定職能范圍受到了挑戰,與此同時許多委托需求也日益增加。國家審計要有效開展環境保護審計、能源審計、人力資源審計和企業戰略管理審計,要適時滿足委托需求。國家審計應對國有資產和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資金的利用管理進行監督。
(三)重視戰略審計,提升國家審計作用層次
第一,宏觀經濟政策分析??疾旌头治稣扇〉暮暧^經濟政策是否能達到或達到理想的預期?經濟總量平衡的差異緣于政策的偏離?還是微觀經濟單位的特異?政策及法律實施過程中的理性障礙?宏觀經濟政策對行業發展的影響如何?宏觀經濟政策對國家和社會經濟的平穩有序運行究竟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政府所采取的各種政策手段是否協調一致?政策本身的協調和對時機的把握程度是否適宜?從而促進政府加強宏觀經濟調控職能,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促進民生改善。
第二,對于國有企業要進行企業戰略管理和企業社會責任評價
評價企業的戰略判斷是否科學:信息在傳遞的過程中是否充分、及時、準確;決策者自身的能力和知識水平能否準確地理解信息,決策主體之間能否平等地交流;決策的方式和決策流程如何?計劃和預算是否合理:財務預算能否有效支持戰略規劃?人力資源與戰略規劃是否匹配?各層次部門戰略間的一致性程度?戰略執行是否適當:管理層是否認同企業的戰略?部門之間能否有效配合?是否建立了與戰略執行相匹配的約束和激勵機制。
(四)國家審計的戰略管理與日常管理的協調
國家審計應當建立戰略管理與日常管理的協調機制。加強戰略的制定、實施和控制,并在既定戰略的前提下,放權于日常管理。充分發揮派出機構的屬地優勢,實行定期審與適時審有效結合。改革計劃管理模式,建立計劃的風險管理機制,跟蹤和調整機制、結果分析機制,實行指令性計劃與指導性計劃有機結合。
(五)完善和改進審計技術方法體系
建立具有國家審計特點的科學評價體系和動態預警機制。審計方法不應當是一種簡單數據堆積后的結論,而應當“通過案例方法、建模方法、邏輯論證、試驗方法以及計算機仿真等,對數據根據其形式不同運用不同的建模工具方法進行處理”,從中尋找規律,獲得正確的演繹判斷評價。
(六)審計人力資源制度的人性化選擇
國家審計是一種專家行為。因此,如何選好才、用好才、留住人才至關重要。國家審計應注重人力資源管理的人性化,從審計人員的成長需求與國家審計的人才需求雙向結合出發構建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實行審計職業化。審計職業化:一是指審計職業的狀態,即審計具有專門的知識結構、特殊的技能和方法、一定的社會地位以及獨特的工作思維模式等:二是指一種制度安排,即職業管理,包括職業的準入和遴選制度;職業等級及工作制度;績效考評與激勵制度;監督與責任制度;職業道德制度;職業教育培訓制度。
(七)審計報告形式與內容的分類探索
區分績效審計與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的報告形式和內容??冃徲嬍菍σ粋€項目和專題的研究和評估,其報告不應具有統一的標準格式和特征,應是一個基于實踐的理論研究報告,從理論上提升審計結論的實用價值。
總之,創新是國家審計發展的不竭源泉,國家審計既要從技術層面上進行創新,又要從管理上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新平臺,唯此才能再創國家審計的輝煌?。ㄗ髡撸和貘?審計署審計科研所;資料來源:2008年12月24日《中國審計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