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理論的初步探索
1983年9月,隨著國家審計署的成立,我國審計制度的恢復,審計理論的研究也逐步展開。
首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審計是一個全新的工作,許多基本概念都需要從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國情出發,進行研究探索。1984年中國審計學會成立后,曾先后多次舉行了審計基本理論研討會,討論關于審計的涵義、對象、職能、作用和任務等問題。雖然審計界對此看法不甚一致,但大家都加深了對審計基本概念的認識,對當時繼續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理論體系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
其次,審計理論界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新形勢,努力探索審計如何為經濟體制改革服務,為提高經濟效益服務。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審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審計理論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對基本概念的解釋和說明上,更要加強對應用性理論的研究。1985年,中國審計學會舉行了經濟效益審計研討會,探索經濟效益的概念、范圍以及如何為經濟體制和宏觀調控服務。這一初步探索為今后研究經濟效益審計理論奠定了基礎。
再其次,研究內部審計有關問題,探索內部控制系統的評審。1988年,中國審計學會舉行內部審計專題研討會,討論內部審計的職能、任務、地位和作用等問題。大多數人認為內部審計除了查錯防弊的監督作用外,還有改革管理、提高效率的職能??傊?,第一階段是我國審計理論初步探索階段,為今后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并對我國這一階段的審計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審計理論研究范圍擴大
1992年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形成,對我國審計理論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首先,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促使我國的社會審計迅速發展,服務領域拓寬,社會審計的風險日益加大,由此推動了對社會審計風險和質量控制的研究。一些研究者提出我國的社會審計應由原來的賬項基礎審計、制度基礎審計向風險導向審計過渡,以順應新的形勢對社會審計的要求。
其次,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也使國有企業面臨全面深刻的改革,而作為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在這種變革中不可避免地也要從觀念、體制、內容等方面發生變革,以適應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經營管理對內部審計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審計界對內部審計的目標、地位、職能以及其發展趨勢和對策進行了探討。如有的研究者認為:內部審計的目標是通過提供對被審活動的恰當分析、評價、建議來衡量企業內部各項管理控制的有效性,以幫助管理人員有效地履行他們的責任;其發展對策是加強行業引導,建立注冊審計師制度,建立內部審計法規,實行內部審計達標晉級辦法,以此來發展我國的內部審計。
再其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出現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政府的公共開支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監督和考察政府公共開支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使國家審計更好地發揮作用是這一階段審計理論討論的重點之一。一些研究者提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政府職能的轉變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人民對政府和國有企業公共受托經濟責任監督要求逐漸加強。這種狀況要求我國政府審計既要審查國有資產財政部分的經濟效益,又要審查公共財政部分的經濟性、效率性,其中效益審計就是一個重要內容。除此之外,這一階段對審計基本理論的研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審計理論體系的研究。這反映了我國審計學界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審計理論體系而進行的探索,并且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審計理論的繁榮
2002年黨的十六大之后,我國審計工作進入全面發展的時期。新的經濟、政治環境的變化,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審計學科發生巨大的變化,審計理論研究的內容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如公司治理問題、環境審計、管理審計、審計文化、審計體系、企業內部審計、計算機審計、人力資源審計、審計基本理論、審計史等。限于篇幅,以下簡要介紹其中較有特色的幾個方面成就:
第一,現代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是一組規范公司相關各方的責、權、利的制度安排,是現代企業中最重要的制度結構。隨著現代企業的不斷發展,審計學界重視探討審計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如有的研究者認為:獨立審計在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中可以起到保護股東權益、降低企業風險、增進代理人利益、約束控股股東的行為等作用。第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污染已經嚴重威脅到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環境問題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中也包括對環境審計的探索與研究。如有的研究者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為環境審計提供了基礎和發展條件,并對環境審計的定義、對象與目標進行探討,從而為我國環境審計理論與實踐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三,重視審計文化的研究。如有的研究者從文化學、社會學的角度探討了審計文化在審計科學研究和審計事業發展中的作用,論述了影響審計文化形成與發展等諸方面因素和審計文化的內容。這對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審計文化具有參考價值。第四,這一階段在審計署主要領導的重視下,對審計史的研究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一些研究成果對中國悠久燦爛的審計史發展脈絡進行詳盡全面的梳理,總結了審計發展的歷史規律和經驗教訓,為今后審計的發展提供了歷史借鑒。第五,必須特別指出的是:在審計理論的研究中,實證研究有了較大的發展。實證研究與傳統的規范研究相結合,使二者的研究成果能夠相互印證、借鑒,從而提高我國審計理論的研究水平。此外,審計與其他學科知識交叉,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或視角,使審計理論研究向更廣闊、縱深的方向發展。如有的研究者借用信息不對稱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等研究審計理論與現實中的問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審計理論的發展趨勢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審計理論25年的發展歷程,面對當代我國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審計理論研究將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第一,在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指導下,人們將更重視環境審計研究,以達到節約、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第二,隨著政治民主化改革和反腐倡廉的推進,績效審計將成為未來政府審計研究的主要內容,管理舞弊導向型審計的研究也將繼續受到人們的關注。第三,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進一步加強和我國加入WTO,我國審計融入世界審計主流的進程將大大加快,這將促進國際審計準則以及與各國間審計準則協調的研究。第四,當前知識經濟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知識經濟的特點之一是以知識、信息、人才、智力為主的無形資產在企業中的比重大大增加。無形資產的不穩定性、多變性和難以計量性,增加了無形資產審計的難度和風險,因此必須加強對無形資產審計的研究。第五,在當今信息化時代,計算機在審計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們必須加強對電算化和信息化審計理論的研究,以應對信息網絡對審計的挑戰。(資料來源:2008年10月15日《中國審計報》)
(作者:方寶璋, 江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