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間黨和國家工作的主線。國家審計作為保障國家經濟社會健康運行的“免疫系統”,在促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無疑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因此,必須緊緊圍繞服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各項決策部署,找準切入點和著力點,確保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筆者以為:關鍵要聚焦“四點”:
一要把握服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特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政策措施,從內容上看,覆蓋經濟社會各領域,是一個宏大的政策體系;從地位和作用看,既有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政策,又有局部性、階段性、隨機性政策;從性質看,既有授權性、鼓勵性政策,又有限制性、禁止性政策;從作用對象和調整目標看,既有作用對象不確定的總量調控性政策,又有目標對象明確的結構性政策;從調控要求看,既有剛性的指令性政策,又有柔性的指導性政策。加強對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審計監督,首先要深刻把握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策措施的特點,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審計監督方式與方法。
二要突出服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既要堅持全面審計,保證審計監督能夠覆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方面,不留盲區和死角, 又要突出重點,分清輕重緩急,抓住關鍵環節,選準著力點,切實增強監督檢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根據政策的地位和作用,把那些基礎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政策作為審計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實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根據政策對象和目標,把具有明確調控指標、明確目標對象和具體執行標準的政策措施作為審計監督的重點,確保政策對象不錯位、標準不走樣。
三要突破服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難點。在審計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一些帶總量控制性質的政策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利益博弈問題。比如,壓縮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在短期內不壓縮、不淘汰的反而會受益,因為總量壓縮會導致價格上漲。審計人員在對這類政策開展審計時,就會受到這種利益沖突的困擾。還有一些政策,雖然有明確具體的標準,但監督很難到位,因為標準越多越具體越難以核對。各種農業補貼、擴內需消費補貼、城鄉低保、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節能減排補貼或獎勵政策等,都存在這樣的問題。那么在審計中,要加強對這些難點問題的調查研究,探索有效的監督措施。
四要創新服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亮點。通盤謀劃,分類實施。既要從全局出發考慮和處理問題,又要把握好區域協調發展、行業科學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實事求是地確定審計目標和審計內容,切實增強監督檢查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要根據政策措施的不同特點,采取相應的審計方式方法。比如,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扶持、扶助政策,其政策效果主要取決于扶持、扶助的對象是否準確。對這類政策進行監督檢查,不能簡單地聽匯報、看報表,應著重審查資格認定是否嚴格、準確,對象是否錯位。要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規章,綜合運用審計結果公開、審計整改、案件移交、審計問責等多種手段,及時解決和嚴肅查處違規違紀違法問題,切實增強審計監督的權威性和嚴肅性。(江蘇省寶應縣審計局 魏長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