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最為樸素的理想之一,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便提出“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時至今日,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的思想理念,提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同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靠共同奮斗,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誠然,共同富裕從表面上看似乎是經濟問題,但從更深層次上分析,更是政治問題,是關系到我們黨能否實現長期執政的關鍵。因此,審計機關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來發揮好審計的經濟監督職能,扎實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長遠目標。
聚焦財政稅收審計,發揮財政資源引領作用
財政稅收政策在引導社會經濟發展方向、激活市場主體活力、支持改善社會民生等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圍繞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審計應首先關注財政“蛋糕”的分配情況,尤其是要對中央轉移支付是否真實客觀反映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做出審計判斷,確保通過財政資源的再分配補齊落后地區的發展短板。其次,鑒于科技創新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可以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持續的動力源泉,而財政稅收政策又引導著科技創新的領域方向,因此,審計應重點關注支持科技創新的財政稅收政策的貫徹落實情況,發現可能影響財政稅收在支持自主創新、中小企業創新、新興產業創投等方面發揮效益的問題。同時,考慮到稅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是調節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手段,對維護社會公平至關重要。審計應圍繞稅收征管,關注諸如個人所得稅等直接稅對高收入群體的調節作用,從制度設計的角度審計分析消費稅等間接稅的累退效應。此外,部分落后地區為吸引稅源出臺了若干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審計應關注這些政策的執行情況,重點揭示政策落實過程中存在的變形走樣等不良現象,確保稅源企業真正帶動當地經濟的持續發展。
聚焦民生保障審計,助力兜牢基本民生底線
效率是市場經濟的顯著特征,側重于“富?!?,而“共同”則需要政府提供人人都可獲得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從而實現效率與公平的兼顧。民生保障審計涉及方面眾多,揀其要者而述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在教育方面,審計應重點關注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情況,尤其是要對影響基本教育資源向偏遠地區傾斜分配的問題提出審計建議,促進逐步實現教育公平;在醫療方面,審計應對農村等經濟落后地區醫療資源的獲取能力進行評估分析,利用大數據等分析手段審計發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情況,并從城鄉醫療保障體系的有效銜接等角度剖析深層次的原因,不斷推動醫療服務實現均等化;在就業方面,審計應梳理分析當前我國出臺的緩企穩崗、創業扶持、就業培訓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并進一步核實落地落實情況,著重關注各類就業創業財政補貼發放效果,不斷增強大學生及困難群體就業創業的穩定性;在養老方面,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黨中央國務院已將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審計應圍繞養老服務供給的數量和質量,重點研究解決我國在老年人醫療健康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體制機制障礙,確保老年人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不掉隊。
聚焦資源環保審計,促進生活環境生態宜居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共同富裕不僅是物質層面的,更是要讓全體人民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圍繞繪好新時代“富春山居圖”,審計應重點關注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情況,充分利用第三次國土調查成果,注重發現違法占用耕地、耕地占補平衡不實、禁止區域內違規開發等問題,切實讓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長牙”“帶電”。同時,審計還應以系統觀念關注各類山水林田湖草修復治理工程,重點揭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科技支撐、修復專業程度不高等問題,持續推動改善生態環境。此外,鑒于我國排污權、用能權的市場化交易以及綠色金融等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審計機關可充分發揮好研究型審計的重要作用,研究分析設計缺陷、制度漏洞,全面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
習近平總書記在《扎實推動共同富?!分兄赋?,共同富裕不僅涉及到物質生活富足、公共服務普及普惠、生態環境宜居,還包含文化自信提升、社會和諧安定、鄉村全面振興等方面,因此,審計機關不能僅局限于上文幾方面的審計,應適時根據共同富裕的建設推進情況,不斷拓展共同富裕審計的外延內涵,切實發揮好審計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齊曉龍)
注:此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
責任編輯:宋超 |
【關閉】 【打印】 |